2007年5月6日明報‧湯禎兆
對於日本文化的愛好者來說,過去十多年的日本文學流向一定毫不陌生,因為村上春樹及吉本芭娜娜的成功,令到海外讀者對日本文學的認識一定都已步入門檻(其實共有三大旗手,餘下來存有共性的作家是詩人俵萬智,她的《沙拉紀念日》一度令到日本短歌復興,不過她在海外的影響力遠不及前述兩人,今次暫且存而不論)。回顧這十多年的歷程,至少有兩項焦點值得細察:一是文學書的暢銷法則究竟如何構成?二是村上春樹與吉本芭娜娜究竟與先行人有何區別,致令兩人可以在文學失勢的年代可異軍突起?
暢銷的無定向風
事實上,一直以來在出版業界都存在一種說法:打造暢銷書的不變法則,就是永遠沒有固定的法則!Brian Hill及Dee Power在《打造暢銷書》( The Making of Bestseller,05)中,訪問了不少業界人士,結論為即使是資深編輯甚至是出版社的大老闆,對於新書為何可以登上暢銷書榜也不甚了了,一切充滿神秘感。書店老闆John Bennett更表示,其實每一季都有預料不來的新書會榮登金榜,以《達.芬奇密碼》的作者丹.布朗為例,他數本前作根本就沒有得到廣泛注意,然而《達.芬奇密碼》就如平地一聲雷般衝上了暢銷榜的首位,就是那麼的一回事。
這一點連日本行家都有同感,中島梓在《暢銷書的構造》(東京筑摩書房,87年講談社初版,92年文庫版)也明言業界對哪本才是下次的暢銷書,其實絕大多數時間也茫無頭緒,其中約有七成的暢銷書是基於偶然性的因素而產生。她認為能夠成為上百萬本的暢銷書,本質上一定能吸引到很多從來不入書局的不知名讀者購買,也由於他們不是慣性書本消費者,所以也沒有方法去捕捉他們的長期消費習慣,所以打造暢銷書的法則並不存在云云。我覺得最諷刺的地方,是中島梓花了大量的篇幅,分析「文學的沒落」及「小說的衰退」等出版界的現象,然後指出出版界的暢銷書神話,將由文學類別逐漸轉移至大眾傳媒類別,如藝人出版的書籍將備受注目等等。可是現實的發展為八十年代末期,日本又再出現文學復興趨向,村上春樹與吉本芭娜娜同時在88年殺入文壇——這恰好是「打造暢銷書的不變法則,就是永遠沒有固定的法則」的最佳明證。
村上與吉本旋風的流向
回到自八八年開始,雄霸日本文學書籍暢銷書榜的兩大重鎮村上春樹與吉本芭娜娜身上。前者的《挪威的森林》及《舞.舞.舞》在八八年一出現,即分別佔上全年暢銷書榜的第一及第三位,銷量均突破了百萬大關,前者更錄得 350萬的瘋狂數字。至於吉本芭娜娜,她在八九年的暢銷書榜中,竟然獨佔了四本,而出道期五作的銷量全以數十萬計(88年的《廚房》為139萬、《泡沫/Sanctuary》為90萬、《哀愁的預感》為80萬;89年的《Tugumi》為140萬、《白河夜船》為70萬及《Pinepudding》為 50萬),由此可見勢頭的一時無兩。
對於所有暢銷書的暢銷法則解讀,其實全屬後設的分析方向,雖然失諸事後孔明,但也不妨借來作他山參考之石——齋藤美奈子的《文壇偶像論》(文藝春秋出版,06年初版)正好屬一本積極去探究兩人暢銷法則的專著。她認為兩人能夠在八十年代末期崛起,當中分享的共性(其實也包括了俵萬智在內),是能夠把原屬演歌式的抒情文學性,注入新「革袋」(皮囊)中——那不啻是舊酒新瓶的變相演繹。所以佐藤良明用「咖啡店的高手文體」來形容村上春樹的文風,委實事非無因,其中除了出現大量相關背景的事物外(彈珠玩具、冷凍啤酒、意大利粉及Stan Getz的音樂等),更重要是其中依存一定情景的輕快調子,確實深刻烙入讀者的腦海中。正如俵萬智的短歌被認為擁有J-Pop的旋律速度,乃至吉本芭娜娜被認為出道作全屬少女漫畫的文字造型版等等——當中均正面肯定了活化形式的重要性。
另一項同屬村上春樹與吉本芭娜娜兩人的成功法則,就是被普遍認同為打破了暢銷等同淺薄的陳腐觀念——兩人的小說均被定性為既可滿足普羅讀者以情節至上的閱讀習慣,同時又有可供文本分析細察閱覽的文學深度,反映出來的現象為評論兩人作品的專著比例特別高。評論反過來又刺激了銷路,繼續製造話題去拓闊讀者群。這一點和美國的情不盡相同,在前述提及的《打造暢銷書》中,經理人把「書評叫好」視為影響書本暢銷與否最不重要的因素;編輯則把它放在倒數第四位;而《誰動了我的奶酩》的作者Spencer Johnson更誇言影響是零,可說是全無影響云云。然而在日本,書評乃至作家專論對作者銷書的影響還是蠻正面的,齋藤美奈子便指出包含以「村上春樹」在書題中的作品,數量已超逾數百本;而針對吉本芭娜娜的分析,更可細分為三大類別:包括一般的作品及作家評說、市場導向的受眾反應評說以及作為商品案例的「商品批評」。事實上,兩者透過書評乃至不同崗位的傳媒人的引介及反覆言說,最後的共通點就是終於衝出日本打進世界的閱讀市場——村上春樹的威勢固然不用多說,就是連吉本芭娜娜在國內也曾在93年出現所謂的「第二次狂飆期」:意指當年她的小說一口氣推出了意大利、美國、英國、德國及西班牙五個國家的版?
共性背後的殊異
在齋藤美奈子眼中,村上春樹與吉本芭娜娜的暢銷元素,還是各自有其因由。限於篇幅,只能約略言之。她認為前者有一種電子遊戲特色較少人提及,村上作品中一向貫常出現大量的飄浮符號,連人物名字也往往以符號取代,那是誘人投入參與的RPG(角色扮演)模式策略,影響所及連不少分析村上作品的研究專著,都趨近走解讀攻略版的路向,如久居椿的《發條鳥的搜尋方法》等。至於吉本芭娜娜,初期以家族、死亡和孤獨為核心關懷對象,但自從Banana的名字在國外不逕而走,她便不再理會年齡的變化,集中於描述Child woman的心境,演化出以懷舊及淡淡哀愁為基礎的不二書寫法門。
當然,得再說一句:一切都是事後的解讀,因為我們寫不出賣上百萬的暢銷作來,唯有跟從人後來作檢閱分析的後來者。何時有香港的村上春樹與吉本芭娜娜?等著瞧吧!
Sunday, May 06, 2007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